一场春雨一场暖。走进神河镇丰家岭村,沿着平整的通组路缓缓前行,田野里漫出片片金黄,绿波翻滚,金涛涌动,分外耀眼,一幅“人勤景美产业兴”的旖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不久,便来到了先锋生态农业示范园。园区外,道路两边的红叶石楠树整齐的排列开来,长出浓艳鲜红的新叶,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显得格外养眼。
“咩咩咩……”在先锋产业示范基地,55岁的陈先双正在给山羊喂料,查看山羊生长发育情况,曾经的返乡创业梦想,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,也成为了旬阳市最早的“归雁”之一。
80年代初,陈先双外出至河南创业,农民出身的他,务实肯干,小有成就。2013年,春节回乡,看着村里的土墙房,看着因劳动力不足和交通不便而撂荒的土地,陈先双内心五味杂陈。“一定要竭尽所能让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!”陈先双内心笃定,萌生了一个“新”想法,决定返乡跨界发展养殖,带动乡亲共同致富。
要致富先修路。返乡后,陈先双意识到产业路的修建亟待解决,资金、项目从何而来?就在陈先双一筹莫展的时候,神河镇党委、政府多方协调,集资推动项目实施,陈先双也主动出资60万元,共同建设了一条长5.5公里、宽3.5米的产业路主干道,贯通了400余亩土地,受益群众300余人。播种、管护、收种庄稼可以直接将车开到田间地头,结束了以往运输靠肩挑背扛的历史,让乡村重现勃勃生机,让农业产业欣欣向荣。
万事开头难。陈先双的“养羊”之路并非一路平坦。起初,由于缺乏科学化、规范化的养殖经验,在选择品种、防疫抗疫、喂养管护等方面出现了“小插曲”,损失近10万元,但这并没有磨灭陈先双发展产业的信心。通过学习借鉴科学养殖新理念、新经验,陈先双因地制宜,大胆尝试技术创新,引进了山东波尔山羊和陕南白羊,进行杂交育种,培育出了抗病性好、抵抗力高、繁育能力强、生长速度快的“杂交种羊”,启动了“标准化养羊示范园”建设,配产的杂交种羊在全市范围推广养殖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“我正在努力打造‘循环农业’生态养殖新模式,羊粪可用于种植施肥,把无人用的秸秆回收起来喂羊,既能有效防止秸秆焚烧污染环境,又能解决饲料喂养问题,一举两得。”谈起他的“农场”,陈先双总是有源源不断的“新点子”。
一方产业富一方人。受“借鸡下蛋”的启发,陈先双在安康市首创实施“送羔还羊”扶贫模式,向脱贫户免费发放培育好的种羊300只,累计带动53户162人,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,真正做到让脱贫户零成本发展产业,致富增收。
“饮水思源,早年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,得亏乡亲们的大力支持,让在外创业的我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暖,致富不能忘本,这里是我的根!他们都是我的亲人!”陈先双动情的说道。
功到迟早成效见。通过努力,几年下来,陈先双的养殖基地“牛羊成群”,曾经的荒地变成了陈先双的“聚宝盆”,种羊年出栏150余只,年收入80余万元,也成为了“网红农场”打卡地。
前几年,镇上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烤烟,政策解读上门,技术指导进地,这让陈先双“喜出望外”,发展思路也更加清晰。2019年至今,陈先双先后流转土地200亩栽植烤烟,年收入20余万元。同时,解决5人在园区长期务工,人均年增收2.6万元,解决50人在园区临时务工,人均年增收0.3万元。
“以前在外面打工,工作不太稳定又顾不了家,现在来这里跟先双做了一年多,先双为人很好,工资待遇都不错的。”园区务工人员冯忠兵说。
“各级政府都在为我们不断提供发展平台,出台相关政策,我也要积极回馈社会。”两项主导产业的推进,既方便了群众就近务工又实现了产业蓬勃发展,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如今的丰家岭村,遍布着养殖场和产业示范基地,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宽敞舒适的小洋楼,真正成为了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”的美丽乡村。
“依托丰家岭村生态好、土壤肥、气候佳的环境优势,在建立养殖区、种植区、观光区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‘休闲观光农业’,实现推动一产‘接二连三’产业融合发展。”在烤烟厂房后的一片空地上,陈先双望向对面山上的坡地,信心满满地规划着园区未来的发展。
近年来,神河镇充分挖掘乡贤资源,持续做大做强“返乡创业”大文章,着力优化镇域营商环境,以“乡愁、乡情、友情”为纽带,催生出一条“归雁经济”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“从当初的‘雁南飞’到现在的‘凤还巢’,神河镇坚持把推进返乡创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不断完善工作机制、强化政策落实、优化营商环境,吸引了一大批有能力、有条件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,推动实现人才回归、项目回迁、资金回流,助力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”神河镇党委书记华开军说,努力实现从“输出一人、致富一家”的“加法效应”向“一人创业、致富一方”的“乘法效应”转变。